EN
|

中国呼唤工匠精神

发表时间:2016-07-04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中国制造走过多年历程后,工匠精神这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被认为是一个重大信号。在许多人,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看来,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因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认为。

  4月28日,北京国贸三期B项目仍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不远处的国贸三期,是北京第一高楼;一城之隔的天津津塔,是华北第一高楼;南下到广东,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曾是中国第一高楼。这些楼的总工程师,都是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的周予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予启直言,中国制造的水平提升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则是将“中国品质”提升上去的关键。他举例说,在建设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时,设计高度是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660米,而支撑这样的高楼,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础,直径8米的大桩,深入到地下60米,国内都找不到合适的机械设备来打桩。最后经过攻坚克难,打下了8根这样的桩子。

  “工匠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传承,我们中建一局做建筑一直都践行着这种理念,所以才在2015年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获得‘中国质量奖’的建筑企业。”周予启表示。

  而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则以中国高铁为例,认为从十几年前才开始发展的高铁,能在今天走出国门获得世界认可,就是因为持之以恒坚持了工匠精神。

  “我认为总理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工匠精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提升产品,稳定我们自己市场的同时,能够走向世界,可以与国际上的产品做竞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巨晓林表示。

  他还认为,高铁的例子表明,必须号召每个行业都有工匠精神,都出精品,才能让我们很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工匠精神就是要对自己的产品或者事业精益求精,一丝一毫也不能差,不惜一切代价出专业品质最高的东西。”

  而在中国商飞工程师施品芳看来,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处处对工匠精神有着要求。从一份设计图纸到一个个零件,最后到完整的客机,其中所经历的过程一般人难以想象。

  工匠精神,在施品芳这里,有着非常具象化的表现。打开它的工具箱,几十把大大小小的刀有序排放其中,刀头都经过精雕细琢。施品芳直言,当学徒时,光磨刀就学了3个月,车、磨、铣、刨、镗等各个工序,一个都不能少。如今,他带徒弟,依然秉持着非常高的要求。

  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从1971年追逐飞机梦开始,他们这代人离飞机梦想越来越近。

  4月8日,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华社记者裴鑫 摄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四月十二日,董状(左)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与同事对成品机器人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中国制造”的规模举世皆知,甚至曾有一位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专门做实验,一年不使用“中国制造”的任何产品,最后根据亲身经历写就的文章《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引起了巨大轰动,促成了同名著作的出版。她尝试的最终结果是,不得不重新开始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

  在分析人士看来,制造业发展的初期,重视速度而非质量,是发展的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几乎从零开始,如今已有106家进入世界五百强,从严重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产能过剩,发展速度有目共睹。

  然而,发展到今天,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赵萍看来,我们已经从原来对性能合格的追求,自然发展到追求完美了。

  赵萍告诉本报记者,她认为当下发展工匠精神,需要做好四点。第一是重视人的因素,要提高劳动人才的素质,让人们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事业;第二是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供给侧需要了解需求侧想要的是什么东西;第三是必须要创新,要有超乎他人的技能,借助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的经验,考虑产品长期的社会效益,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润效益;第四是要向内在品质提要求,不能满足于低端功能,要建立信用体系,要有产品质量的赔偿机制。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早就成为制造业体量上的大国,但是低层次的产品,不能让我们成为制造强国。我们目前很多行业既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也无法到国外竞争,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赵萍直言,工匠精神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确实给中国制造指明了发展方向。

  传帮带,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集团原董事长李令红举例说,宁波港有一位水平很高的工程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而在此前,他的师傅就曾获得这个荣誉称号。师徒二人,总能解决国内外专家都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让人信服。

  “让中国制造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李令红认为。

  “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设计图纸,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去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明确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并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曾经,一线劳动者用双手创造出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一个“世界工厂”让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如今,需要一线劳动者秉持工匠精神,让这个制造大国真正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蜕变。

文章来源:中国文明网